說起自己的心路歷程,總覺得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畢竟有的東西也不多,可能兩三句話就說完了。
我也不是什麼偉大的屬靈領袖,
也沒有做過太多事情。
信主的過程,沒有什麼光怪陸離的神蹟展現,
都在很平凡的自然律裡邊度過。
我也不算是一個特別熱心服事的人,
認識上帝的過程大部分,都是在閱讀裡經歷。
因此,說起心路歷程,可能跟我什麼階段閱讀什麼書有很大的關係。
對我來說,對信仰有所思考和調整的時間大概有幾個階段,
雖然從小就在教會長大,
但我仍然認為高中時代以前的我只是單純相信這個信仰,
並沒有太多的思考,只有應該與不應該的二元全然分法。
不過,單純的好處是全然快樂和享受,
小時候在家鄉的教會和高中時代在東方教會和美港教會,
大部分的時候快樂比較多,就單純享受,
雖然參與服事,但也沒有使命感的困擾。
第一次信仰的調整是大一時參加大專靈修班,
第一次接觸和處理聖經無誤論的考驗,
也重新對閱讀聖經有了新的體驗,只是仍舊停留在智性的層面,
以為透過諸般的解釋,就可以處理聖經所有的問題和真正認識這個信仰。
頭一次從感受上認識這個信仰,在大二升大三的那年暑假。
是從楊腓力(Philip Yancey)的《無語問上帝》一書開始,
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全然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讓我重新思考這個信仰令人動容的地方。
從苦難的述說開始--我差不多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很迷楊腓力的作品,
只差沒被叫為「楊迷」。
閱讀楊腓力的作品以致於感受信仰,對我自己來說,到某個程度上,
其實是我自己追尋信仰的某一個里程碑。
從苦難的閱讀開始,我逐漸瞭解,信仰並非全然二元觀點,
因此,我開始接觸和閱讀處理兩難之間的書籍,
差不多有四年的時間左右,
讀了不少的有關苦難闡述與倫理學的書籍。
一直到我入伍之後,
當兵的這一段時間,我因為思考工作的問題,
便開始閱讀基督教書房裡邊有關工作職場的書籍,
只可惜剛開始的相關的書籍非常的少,現在稍微好一點。
我當時想,會不會寫作的人都是牧師、神學院的老師,
所以有很多教牧工作的書籍,而其他的很少。
(其實我有時心裡頭想,會不會很多作者認為,
信仰問題最重要,其他的,信仰搞定了其他都不會有問題,
哈,不這麼想好像叫信心不夠喔@@)
然而,當我閱讀這些書籍越多,越明白許多事情並非單純可分,
也瞭解即便有著相同的信仰,也不見得會有著全然相同的價值觀,
也發現遭遇問題在相同信仰的人裡邊,也有著完全不同的處理角度。
我開始落入很長的一段迷惘期,差不多也有四年之久,
這段時間裡邊,我發現信仰在不斷的被詮釋,
被你的、我的、他的、有名的牧者、知名的佈道家在實踐上不斷的重新詮釋,
甚至有很多的詮釋可能是相背離的。
我有時落入長長的深思裡,因我實在不知什麼才是對?
或者沒有所謂對的,因而掉入後現代全然相對的網羅裡;
或者掉入哲學式螺漩迷宮般的問答裡。
一直到最近,當我開始閱讀盧雲神父的作品時才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
早些年,我頗不愛看靈修類型的書籍,總覺得千篇一律,並沒有進入生命深處,
主要的改觀起因於畢德生的作品,讓我開始覺得這類的書籍好像也不會過於枯燥乏味。
盧雲神父的作品,我喜歡他日記般坦然陳述的筆觸,內心痛苦和掙扎的呈現,
與我有相似之處;掙扎過後的省思因我與他擁有相似的看見,也使我得著安慰。
從盧雲神父的作品裡邊,我也逐漸發現與神相遇和汲取力量最大的關鍵在於默觀的禱告,
全然的靜默,是禱告中很重要的元素,我逐漸相信這是與主相遇最好的方法,
這是一個非常難以說明的狀態,但你也可以從徳蕾莎修女的身上,發現她也有著同樣的看見。
至此,我自己的信仰也有了另一個階段的調整,而我對於天主教的作品也有著不同眼光的調整。
我也相信這樣轉變的過程必然有上主默然的引領。
將來,必然還有新的歷程,深願上主成為我永遠的安慰。
- Mar 01 Thu 2007 21:14
心路歷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