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說:「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做你們的神。」(出6:7)
這是我很有印象的一節經文,使我想起很多年前KD牧師每個星期帶父親查經,曾經說起了與這段相似的經文,上主說:「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創17:7)
對很多人來說,這兩段實在是非常直觀的經文,裡頭也沒有什麼隱喻。只是KD牧師說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節經文,而且我永遠記得當時非常激動的表情。對我這個從小就在教會長大的小孩來說,當時其實是很難體會足使以讓KD牧師談論此經文如此慎重的理由。
「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做你們的神。」究竟表達著與上主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從聖經的描述裡邊,我們會看見上主企圖使用許多不同的字眼來呈現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朋友、父親、君王、主人、良人…等。只是我發現,當我們談論「關係」這樣的字句時 ,其實應該有著不同層次的瞭解。「關係」第一個要呈現的是「身份」,這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問小小滾跟我是什麼關係時,答案是,小小滾是喵小兔的女兒。這個關係是因為身份帶來的連結。那麼,由身份帶來的關係可能聖經所說的那樣多重嗎?事實上,大部分的關係呈現都是多重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和我指導教授的關係是亦師亦友的。只是你會發現,這個所謂亦師亦友的字眼,是嘗試描述一個關係的狀態,這個狀態與與我們所熟稔單一的師生關係或朋友關係是有那麼一點不同的。當然中間有著可能以某一個身份為主的關係界限,舉例來說,雖然我跟指導教授的關係是亦師亦友,但我不可能用跟朋友勾肩搭背的方式與他互動,因此,這中間有為主和為輔的關係表達。當然,這樣多重身份關係的呈現很微妙,所以會有人說,這是一種分際的拿捏。
不過雖然「關係」第一個要呈現的是「身份」,但並不代表有其身份就會有關係。例如,從來不見面和互動的父子,我們也會說兩人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因此,關係這個字眼其次要呈現的是一個動態和產生交互作用的狀態。就像我和小小滾是父女關係,這表達的是一個靜態的身份狀態。不過我們常常玩無影腳和躲貓貓的遊戲,她會啾我一個,叫我爸爸,這是關係動態的呈現。失去動態互動的關係,即使有著身份靜態的連結,關係的呈現,事實上並不完整。因此,上主企圖用所描述的身份關係來,其實隱含著背後所要傳達的動態互動行為。所以,當上主說,祂是我們在天上的父,想表達的不僅僅是父親的身份,更真實的是想呈現父親所給予的愛和實際行動。有的人會說這關係才是活的,我想這是一個很傳神的表達。
只是什麼才是好的動態關係互動?或者用更精準的字眼說,什麼才是正常的動態關係互動?我想起幾年前我曾經在台大研究生小組裡邊分享一部電影《穿越時空的地鐵》,裡邊很傳神的描述日式父子關係的呈現。小組分享的時間,我請大家彼此分享與父親的關係。沒有想到,有一個姊妹說道她痛恨她的父親,甚至認為這個父親沒有盡到他應該盡的責任。當時聽到這個分享的我落入很深的沈思和禱告裡。我詢問自己,這樣的孩子要怎樣才能體會所謂天父的愛?她對父親的感受是一個負面的關係呈現。我要表達的是,關係的靜態身份是不是需要定義一個對價的動態互動?內子很多年前曾經因為掛心我的信仰狀態,問我:「你跟上帝的關係怎麼樣?好不好?」我花了大把時間和打字,企圖說明我和上主的關係。只是,我也同樣詢問,要多好才算好呢?好基督徒難道需要定義一個對價的動態互動?那不可能,因那豈不是與規範一個星期要參加多少聚會和奉獻多少錢與讀多少聖經,企圖量化行為來定義與上主的關係。
我沒有答案,我的確瞭解教會曾經在企圖量化行為來定義與上主的關係的事上吃了不少苦頭,不過,我並不覺得量化就全然錯誤,它仍是一個有用的指標,只不過這個指標是給你自己和上主的,而不是拿來跟別人比較的。
思想與上主的關係,是要幫助我自己瞭解那個要做我的神的上主,「我的神」這個字眼要表達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而我也應該要怎樣回應的樣的一個關係,這個過程包含信仰的思索和信仰的實踐。
不太容易,願我可以慢慢找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