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友t0mst0ne的建議,我的確到校園書房買了這本《天國與財利─葛霖論金融市場》。這本書於香港的Vocatio Creation出版社在2007年4月初版,很快的在2007年的8月就再版,看來好像還頗為熱門,不過不到200頁的頁數,要價NT380,看來香港的屬靈書籍還是所費不貲。
金融不是我的專業,也是我非常不擅長的一個領域,我自己個性使然,使我的確對這樣的議題感到陌生。只是我也了解到,這個人人都可能接觸的領域,所帶來的影響性可能遠比我的化工專業領域要來得深遠。
2008年1、2月號的校園葛霖所寫《在金融市場中尋找上帝的國-天國與財利(一)》,是節錄書本中第2章「萬惡之根?」的一部分,很精彩,葛霖在這章將基督徒的信仰觀與財富的矛盾與衝突很有張力的表現出來。特別在收取利息的觀點上,現世代感到習以為常的事,實際上在中古神學系統的金融觀上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
早期的神學家奧古斯丁、多馬斯亞奎那和馬丁路得,他們都認為放債人收取利息是不道德的,甚至馬丁路得還認為收取利息的人該被逐教會的。當然,這有其歷史背景,主要原因是因為早期的借貸關係,實際上成為剝削窮人的手段,使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以色列人早期的的財富觀認為:財富是上帝祝福的呈現。因此,實際上,早期以色列人認為信仰與財富的並非敵對的關係,甚或有可能是正相關的。然而,主後的幾個神學家所呈現出來的觀點卻大異其趣,觀察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取得錢財的方式。
雖然新約時代,面對財富有著不太一樣觀點,甚至到某個程度上認為財富對信仰的弊大於利,當然這也塑造了早期教父們對金錢的謹慎性,更激烈的,有的神學家也對財富的擁有帶著敵意。只是這樣的觀點在中古世紀商業行為漸漸發達之後,有了不同的詮釋,雖然對金錢依然謹慎,不過敵對財富的觀念開始慢慢減弱,只是,早期基督教對於財富的取得僅認可限於透過勞動力的方式。
只是這個型態到19世紀以後金融體系開始發達起來後,出現嚴重的詮釋困難。複雜的商業行為透過匯率的變化、利息的取得、股票的運作。「以錢賺錢」可不可以?透過股票和匯率短線的操作賺取大量金錢的方式是合宜的嗎?還有保險呢?基督徒應當用什麼眼光看待保險行為呢?(按:要怎樣處理不要為明天憂慮的課題?)商業行為完全交由自由市場的機制決定嗎?這樣的機制下可能還有公義存在嗎?(按:這是很大的課題,有機會的話後面的文章會嘗試提及。)
雖然我可以了解葛霖嘗試詮釋財富中性的性質,也認為透目前自由市場的機制是最好的作法,只是,我仍然存疑,畢竟現今的商業型態與新約時代相去甚遠,缺乏原則應用的詮釋對信仰也是一種挑戰。有沒有好的例子可以學習呢?或者說,教會有著什麼樣的回應呢?
留言列表